黄色漫画
讯(通讯员:王浩)9月18日上午,教育学原理创新团队在黄色漫画
南楼225室召开专题研讨会。此次会议以“教育现象学与乡村美育研究”为主题,围绕成员近期的学术探索、论文写作与方法论思考展开深入交流。与会教师与研究生在思想碰撞中不断拓宽问题视野,现场气氛热烈。

会议伊始,团队成员刘凤博士分享了其论文的研究进展。她结合暑期参加研究论坛的经历,介绍了文章的框架与思路。文章中提出,乡村自然资源、乡土文化与乡村生活分别在心灵秩序、情感归属与审美经验的生成中发挥独特作用。然而,在现实利用中却遭遇虚拟化、城市化、文化边缘化及审美认知不足等困境。因此,文章尝试从生态美育、乡土文化浸润与诗意生活建构三个维度提出改进路径。
在随后的讨论中,多位教师对该论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。大家一致认为,文章选题具有新意,但问题意识尚不够清晰,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究竟是“乡村美育”还是“乡村学校美育”。有教师指出,应当避免将困境的表象与深层原因混杂在一起,而是区分为“困境的表现”与“困境的根源”,以突出逻辑链条。同时,有教师提醒,在论证上要避免直接断言,应通过更扎实的论证予以支撑。整体来看,大家认为该研究具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。
针对概念表述问题,还有教师建议,论文若要凸显乡村教育的独特性,应避免仅以“乡村”作为空间限定,而要揭示其区别于城市美育的内在特征。通过这些讨论,研究对象的边界与论文逻辑的改进方向逐渐明晰。
在学术论文的研讨之后,会议转向“教育现象学”的专题讨论。高伟院长结合自身研究与教学体会,指出教育现象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“非对象化”的思维方式。与教育科学将教育划分为要素、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路径不同,现象学提醒研究者意识到“我们已经身处教育之中”,因此教育不能被完全对象化。教育研究应更多从经验本身出发,呈现其生成过程与生活意义。
围绕现象学的方法论,团队进一步探讨了“潜概念经验”的重要性。正如对“水”的理解不是首先通过分子结构,而是在饮用与使用中体会其意义,对教育现象的理解也应来自直接经验的显现,而非抽象概念的推演。有成员指出,现象学方法蕴含着伦理责任,因为“世界在我这里呈现”,研究者必须为其理解方式负责。这种责任意识使教育现象学不仅是一种方法论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
在哲学层面的延伸讨论中,大家特别关注“幸福”与“教育”的关系。亓校盛老师指出,当下社会普遍将幸福简化为舒适与愉悦,而哲学传统却强调幸福是生命的完满状态。教育应当承担起引导人走向“幸福生活”的使命。正如孔子所言“修道之谓教”,教育既是道德生活方式的养成,也是个体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。与会成员进一步比较了孔子的“修道”与柏拉图的“灵魂转向”,认为二者在本质上都指向教育作为人的生成性与精神提升。
会议的尾声,团队就本学期的学习与研讨计划达成共识。高院长建议系统研读《现象学运动》,采取“集体通读—个人体会”的形式,逐步搭建教育现象学的理论框架。团队成员一致表示,将在下次研讨中逐章交流读书心得,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教育现象学在本土语境中的应用探索。
本次研讨会既关注具体的学术论文改进,也回到教育哲学与现象学的根本问题。讨论中既有对乡村教育困境的现实关切,也有对教育现象学方法论的深刻思考。会议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“教育现象学”的理解,也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目标。
初审:齐 军
复审:孙 超
终审:高 伟